□記者郭致遠文圖
  閱讀提示
  經過900多天的等待,修葺一新的滎陽秦家大院,近日終於開門納客。
  這處古宅,始建於1759年,占地近2000平方米,房屋設置佈局堪稱中原古建典範,且磚瓦用材別具匠心。2006年,它被列入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它的修複完善,讓產權人高興,但對它的保護,又讓產權人擔憂:因為力不從心。
  城鎮化進程中,讓不少像秦家大院的古建,陷入尷尬處境——怎樣對它們實施長效、有力的保護,將是未來會頻繁遇到的問題,需要有關部門不斷探索。
  [現狀]200多萬元修複古宅變“青春”
  秦家大院,坐落於滎陽市高村鄉油坊村西頭,當地人又稱秦氏舊宅(2012年11月15日,本報曾作報道)。
  昨天上午10點多鐘,記者在油坊村看到,經過修繕,這座始建於1759年的民宅,3層高建築巍峨挺拔,外觀更加氣勢恢宏。它坐北朝南,磚木結構,分前院、後院,由7座主體建築構成一座兩重封閉式四合院。
  前院,一棵生長了252年的臘梅枝葉繁茂,另一棵石榴樹也是果掛枝頭。兩棵樹旁,復建的一個養魚池並沒有註入水源,“孩子們光來這兒玩,害怕他們不小心掉進去。”62歲的房屋主人馬女士說,“修這座房子,政府花了200多萬元。”作為秦家的兒媳,她從入門那一天起,就聽長輩們口耳相傳秦家大院的歷史。古宅修複竣工後,政府就交由她照看。
  歷時一年半的修複,這處她朝夕相處的老宅變得既親切又陌生。讓她親切的是,古宅的門窗、磚雕等核心部件,是由其丈夫和族人口述整理資料,再由修複工匠們以此為依據讓它們重現於世;然而,她又感到陌生的是,每天置身於古宅中,並不能生火做飯,使得古宅與他們的生活既交融卻又“不搭”。
  [記憶]秦家古宅見證豫商興衰
  豫商的發展雖沒晉商、徽商那樣聲名遠播,但在中國古代商業史上,它擁有的地位不可小覷。滎陽市高村鄉油坊村,存留的清朝時修建的10多處古民宅,見證了古代豫商創業的歷程。
  秦家大院東約200米處,豎立著秦氏家廟,它由秦家後人捐資修複,目前保存得不錯。作為一座家廟,它對於秦家族人來說,是停足歇息、出發再戰的心靈驛站。油坊村95%的居民都姓秦,秦川是這個家族勃興的核心人物。他是明太祖朱元璋五子周定王的女婿,依靠這層關係,精明的秦姓人四處經商,很快富甲一方。到了清朝,隨著商品流通領域擴大,做生意富足的秦家人返鄉建樓院、修祠堂。當年水運發達,秦姓人把貿易做到全國各地,從河南到北京,沿途有不少的秦家商戶。
  [癥結]個人能力有限,保護古建效果堪憂
  “這處老房子,既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,但在我們手裡也有它的產權證。”馬女士說,政府出巨資把古宅修複一新,他們打心眼兒里高興。然而,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是,儘管平日由她出面看護古宅,但政府不准在房子裡面生火做飯、留宿,“害怕火患。”
  馬女士說,也因為此,她只能每日奔波於住宅和老宅之間,辛苦不說,還揪心,生怕老宅出點兒事。她直言,既然老宅是省級文物,不如交由政府全面管理,那樣自己省心了,也不用提心吊膽出岔子。
  在滎陽市文物保護中心劉其山副主任看來,馬女士的擔憂不無道理。劉其山稱,古建民宅產權不明晰,是造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。最有效的監管辦法,是政府將古民宅從馬女士手中回購,並派出專業人員看護;此外,亦可以由政府牽頭搞旅游開發,引導馬女士將古宅,以入股的形式參與。這樣一來,既能保護古宅,又可以取得經濟效益。
  劉其山說,在城鎮化進程當中,像秦家大院這類零星的古宅,怎樣對它們實施長效、有力的保護,將是未來會頻繁遇到的問題,需要有關部門不斷探索。
 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汪松枝認為,秦家大院是中原地區典型的古村落,按照文物法規定,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,由政府出資修繕,但對其的保護可以由古建所有人承擔。但是,由於個人能力有限,保護古建效果並不如意。
  他說,保護這類古宅、古建,自己也贊同通過整村開發的形式,交由政府統一規劃保護,借鑒雲南麗江、湘西鳳凰古城的開發經驗,將古宅區域與現代民居分開,讓一座座古宅、古建,存留住一代代人的鄉愁和記憶。K線索提供 宋女士稿酬 100元 新聞熱線 96211  (原標題:老宅重煥光彩誰來保未來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t07atok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